亚洲成年人免费区物尤_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_亚洲美女激情在线播放_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一

<tt id="cm56l"><menu id="cm56l"></menu></tt>

<address id="cm56l"><nav id="cm56l"><strike id="cm56l"></strike></nav></address>

    1. <dfn id="cm56l"></dfn>

            <address id="cm56l"><var id="cm56l"><strike id="cm56l"></strike></var></address>
              <bdo id="cm56l"><delect id="cm56l"></delect></bdo><dfn id="cm56l"><code id="cm56l"></code></dfn>
              • 您所在的位置:高唐信息港 > 高唐資訊 > 人文高唐

                高唐三次遷徙與六改縣名

                發(fā)布時間:2011/7/11 14:05:56 來源:轉載 瀏覽次 作者:佚名


                高唐為“古高國”國都

                據(jù)《山東通志》載,炎帝后裔被分到現(xiàn)禹城境內(nèi),建立高國,時間不長因部落戰(zhàn)爭而亡,高國國都即在此。后大禹為治水在此掘息土并建指揮部,歷時八年。由于此城為埋息土之城,后人稱之為禹息故城。

                此后因黃河泛濫改道,將禹息故城埋在地下。時至春秋,齊國又在此修建高唐城,衛(wèi)戍邊陲。直至公元432年喬遷高唐縣于今章丘縣水寨村附近,高唐故城逐漸荒廢。

                禹城市倫鎮(zhèn)大城子坡村和小城子坡村之間,有一高地,約千余畝,土中多磚頭、瓦礫、陶片之類,相傳是古高唐縣城遺址,兩村名便是因“城破”而取,最初叫城子破,后因當?shù)氐貏莸屯,遂改名城子坡。該地不僅是古高唐縣城遺址,還是“古高國”國都以及大禹治水時的指揮部“禹息”故城。

                一、公元前206年設高唐縣

                西漢元年(公元前206年)始置高唐縣,隸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。東漢時高唐屬冀州部清河國。當時,高唐縣域包含今禹城、齊河之大部?h境的最西限是流經(jīng)涸河村西的故黃河,高唐縣城設在“高唐邑”,縣用邑名,當時的高唐縣城在禹城市倫鎮(zhèn)西的城子坡村和小城子坡村之間。


                高唐邑

                三國時,高唐屬魏國冀州平原郡的侯國。史書記載,當時“朱靈封高唐亭侯”。西晉時,高唐縣屬冀州平原國。

                二、公元317年高唐縣僑置于霍邱縣高塘集

                西晉建興五年(317年),高唐縣建縣523年時,僑置于今安徽省霍邱縣高塘集。


                霍邱縣高塘集

                所謂“僑置”,是指南北朝時期,由于五胡亂華(五胡亂華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多個少數(shù)民族大規(guī)模南下而造成與漢族政權對峙的時期。又永嘉之亂或五胡十六國。五胡是指匈奴、鮮卑、羯、羌、氐),為避戰(zhàn)亂,晉室皇族南渡長江,郡縣官員、達官貴人以及部分百姓也隨之南逃。為應付大量南下移民,東晉南朝政權利用僑置的方法,設立了眾多的僑置郡和僑置縣,以安置北方南遷來的移民。政府在流民聚居之地,按流民原籍之郡、縣的名稱設立臨時性地方行政機構,進行登記和管理,并以流民中的大族擔任太守和縣令。僑置郡縣“皆取舊攘之名” 原意本是寄寓,并無實土,僑州郡縣的戶籍亦只屬于臨時性質,著籍者可享受免除徭役的優(yōu)待。多數(shù)僑置郡縣形同虛設,實為流亡政府。

                三、公元420年僑置于今鄒平縣孫鎮(zhèn)高唐村

                420年,劉裕滅東晉,建南宋。疆域北擴,山東之東南大部歸屬南宋。在江南僑置的山東郡縣紛紛回遷。當時高唐縣縣境仍被北魏所占,高唐縣不能回遷到原地,便僑置于省內(nèi)的鄒平(今鄒平縣孫鎮(zhèn)高唐村

                四、公元502年在原高唐縣境復置高唐縣

                北魏景明三年(公元502年),于原高唐縣處復置高唐縣,屬濟州南清河郡。

                此時在今章丘的高唐縣仍然存在。北齊天保七年(公元556年)在今章丘的高唐縣徙治女郎山南今繡惠鎮(zhèn)。隋開皇十六年(596年)因與博州之高唐縣重名,改高唐縣為章丘縣。

                據(jù)《章丘縣志》載:隋開皇十六年(596將劉宋僑置之高唐更名為章丘(因縣治北有章丘山而得名)。此為章丘作為縣名之始。

                高唐縣在近二百年的流亡中,權或大或小,人或多或少,土或有或無,南下東去,沒有解體,“高唐”之名向未隔斷,并在僑置之處留下“名跡”。

                封建王朝,帝王之忌諱甚多。帝所諱,全國諱。帝名之諱,其嚴最甚。與帝名有一字相同,或同音,或同韻,皆屬諱的范疇,一律更名。高唐縣名就因此三次。

                公元693年高唐縣改稱崇武縣

                唐貞觀元年,唐太宗分天下為十道,高唐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。690年,武則天稱帝,改唐為周,因忌諱“唐”字,于693年(武周長壽二年),將高唐縣改稱崇武縣,此曰一改縣名。改后的縣名之意為:崇拜武則天。

                公元705年恢復高唐原名

                中宗李顯復唐后,于神龍元年(705年),恢復了高唐原名。【注】諱:音huì,忌諱。

                公元907年高唐縣改稱魚丘縣

                唐天佑四年(907年),四月,宣武節(jié)度使朱溫代唐,即皇帝位,改國號后梁,年號開平。朱溫,安徽碭山縣人,一名朱全忠,又名朱晃,“晃”與“唐”同韻母“ang”,為避帝諱,欲改高唐之名,因縣城東南有小土山,其形如魚,稱魚丘山,縣因山名,改稱魚丘縣,此曰二改高唐縣名。

                公元924年復名高唐縣

                923年(后梁龍德三年),后唐滅后梁,于924年(后唐同光二年),復名高唐縣。

                公元936年又改高唐縣為齊城縣

                936年(后唐清泰三年),河東季度使石敬瑭,以燕云十六州之地起兵契丹滅后唐,被契丹立為皇帝,改國號后晉,年號天福。石敬瑭沙陀人。因“瑭”與“唐”發(fā)音相同,為避帝諱,石敬瑭稱帝的當年(天福元年、936年),改高唐縣名為齊城縣,此為三改縣名。

                公元947年又復名為高唐縣

                947年(后漢天福元年),后漢滅后晉,又復名高唐縣。

                至元七年(1270年),高唐縣升為州,曰高唐州,此為四改縣名。曾轄恩縣、夏津、武城等縣。當時全國有12省,22府,60州,1110縣。

                明朝洪武元年(公元1368)高唐稱州,統(tǒng)恩縣、夏津、武城三縣。高唐州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。

                清初,高唐州屬東昌府,雍正八年升高唐州為直屬州,轄禹城、臨邑、平原、陵縣。雍正十二年復歸東昌府。民國元年撤高唐州設高唐縣。

                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