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縣三位文史專家聯(lián)合發(fā)表商榷意見——高唐梁村塔應系唐塔
梁村塔是魯西北古建筑的驕傲,是我們先人留下的自豪,是高唐歷史文化的名片。對其創(chuàng)建年代、塔身級數(shù)等決定該塔身價的關鍵問題,我們作了認真考證,今分述之。
一埒關于塔的級數(shù)
級數(shù)的多少決定古塔級別的高低。1999年前的梁村塔是十三級。
梁村塔是客觀存在的。級數(shù)問題不屬討論、分析的范疇。對照實物或照片認真地數(shù)一數(shù),便會得出正確無誤的結論。在數(shù)的過程中,務須注意以下四點:一是塔身級數(shù)不能是雙數(shù)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《古代漢語詞典》中的“浮圖”條目對此解釋道:“《魏書·釋老志》:凡宮塔制度,猶以天竺舊狀,而重構之,從一級至三、五、七、九,世人相承,為之浮圖。”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《辭!吩“塔”條中寫道:“平面以方形、八角形為多,層數(shù)一般為單數(shù)……”二是塔剎不能算為級數(shù)。對此,《辭!分羞@樣解釋:“剎讀chà,梵文的省音譯,佛塔頂部的裝飾,即相輪。《洛陽伽藍記·永寧寺》:中有九層浮圖一所,架木為之,舉高九十丈;有剎復高十丈;合去地一千尺。”按此,塔剎是不能算級數(shù)的。三是最近一次維修的報告中介紹維修前塔狀時寫道:“……塔頂已嚴重殘破……剎尖已經(jīng)殘掉……”請注意,1999年前的塔剎已無剎尖。四是1990年出版的《文博論集》中《高唐梁村塔》一文中指出:“現(xiàn)在所能看到的塔剎及其下面的兩層塔身,肯定為康熙年之后修復的,但沒有照原樣去修。從塔剎及其以下兩級來看,為草草收場之作,層高和周長都小,不符合原來的比例。由此推斷,梁村塔原來是比現(xiàn)在要高的多的。”注意,原梁村塔最上兩層又細又矮,但是算為級數(shù)的。注意到以上四點,數(shù)的結論一定是十三級。
再翻開方志和專家專著查一查、看一看。清康熙十二年撰修的《高唐州志》云:“興國禪寺在州城東北三十里,正統(tǒng)九年僧行殷重建,有浮圖十三級”;清道光《高唐州志》記載:“興國寺在州城東北三十里,正統(tǒng)九年重建,有浮圖十三級”;民國《高唐縣志稿》在《古寺觀》欄目中寫道:“興國寺在城東北三十里梁村,正統(tǒng)九年重建,有塔高十三級。”《文博論集》中《高唐梁村塔》一文中寫道:“山東高唐縣梁村鎮(zhèn)原興國寺舊址,巍然矗立著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塔……共十三級。”
原梁村塔十三級,是從原塔照片上數(shù)出來的,是從史籍中查出來的,是從專家的著作中看出來的。對于梁村塔的級數(shù)1999年前從無他說。只近期有人說:“乾隆四十三年維修時……使用的青磚規(guī)格較小,與八層以下的風格有差異。因此,原來的十三級浮圖變成了十二級。”此說有對也有錯:“原來的十三級浮圖”說對了;磚規(guī)格小、風格有差異就“變成了十二級”說錯了。磚大小與級數(shù)無關,“變”后不是十二級,而是十一級了。難解的是明知原來是十三級,為什么不修舊如舊,卻修舊如錯呢?
二埒關于塔角上的獸頭
有人說:“宋塔每層都建筑有……挑角飛檐”,獸頭則是套在挑角木質(zhì)主椽上的陶質(zhì)部件。我們認為原來的梁村塔上不一定有獸頭。如果有,不一定是現(xiàn)在的樣子。
據(jù)清光緒《高唐州志》和民國《高唐縣志稿》記載:除明成化十四年對梁村塔進行維修外,“清乾隆四十三年呂英、李沖等重修有碑記。”乾隆四十三年是志書所載的最后一次維修,該年是1778年,至今只有235年,至當今80歲老人的記憶時間也不足160年。在多次訪問中,梁村街上的老人們都說:“從未見過塔角上有獸頭,也沒聽老人們說過有獸頭。”如果原來有獸頭,絕不會在百多年的時間內(nèi),百多個獸頭全部脫落,脫落的百多個獸頭也不會半個無存,更不會在塔體外平面之外不留脫落痕跡。另外,在每層的八個轉(zhuǎn)角處不見挑角飛檐的建筑跡象。梁村塔結構特殊,每上登一層,須在塔身外檐上繞轉(zhuǎn)半周,繞轉(zhuǎn)半周需過四個轉(zhuǎn)角。據(jù)多個登塔者講:“無論從上向下看,還是從下向上看,塔檐是水平的,上面鋪磚也平整,塔角一點兒也不上翹。”最近一次大修的報告中寫道:“與檐椽處在同一水平位置轉(zhuǎn)角處的柏木角梁……”從塔的內(nèi)部構造認定檐與角是“同一水平”。角為“轉(zhuǎn)角”,非挑角。所有辭書對挑角飛檐的解釋是“檐角處屋檐上翹”。不上翹就不是挑角飛檐,沒有挑角飛檐就不會有獸頭。1999年后的梁村塔如果沒有獸頭,就與原來的梁村塔外形相近了。我們還有一個疑惑是:原來的獸頭已尋不到蹤影,不知道當今塔上的獸頭是怎樣“修舊如舊,保持原樣”的。
三埒關于塔的創(chuàng)建年代
古塔創(chuàng)建年代的早晚是其身價貴凡的關鍵,我們認為梁村塔的創(chuàng)建年代應是唐朝。
梁村塔應是唐塔根據(jù)有四:一是地方志有記載。1936年脫稿備印的《高唐縣志稿》中《古寺觀》欄目中記載:“唐槐在梁村興國寺大殿前,即今梁村縣立小學校址也;奔s數(shù)十圍,中已空,而內(nèi)生癭,俗謂之槐膽,枝葉頗暢茂。據(jù)有經(jīng)驗者云:槐非近千年不生膽。并對于此槐傳記之奇聞甚多?贾录八斚堤拼f物也。”同時刊印的與槐、塔照片一起的說明是“唐槐”、“唐塔”。二是專家專著中的記載。1999年出版的《聊城地區(qū)方志紀要》一書中的《古建筑》之《梁村塔》一文中寫道:“梁村塔位于梁村鎮(zhèn)梁村街東,創(chuàng)建于唐貞觀年間,明、清曾維修……平面呈八角形……第一層重檐,北有門洞……塔北十米處有古槐一株,故有唐塔宋槐之說”。三是民間傳說作證?趥魇芬彩菤v史。在無石刻作證、沒實物為憑時,口傳史便有了史證價值。高唐民間一向有梁村塔與大覺寺塔是姊妹塔或姑嫂塔的傳說。而且傳說覆蓋全縣。大覺寺塔由建塔碑(已殘)、明宣德碑、隆慶碑、清康熙碑等碑文和現(xiàn)存完整的地宮和側臥的塔體為證,是唐貞觀年間創(chuàng)建的八角形十三級舍利塔。那么,作為姑嫂、姊妹的梁村塔亦應為唐塔。四是塔槐關系為據(jù)。素有“唐槐宋塔”、“唐塔宋槐”、“唐塔唐槐”三說。據(jù)《高唐縣志稿》載文槐樹應為唐槐。按堆土抬高修塔法,古槐已在堆土壓蓋范圍之內(nèi)。依據(jù)鏟探證明和堆土北移平攤之后方植槐的事實,以及先興土木工程后搞院落種植的次序規(guī)律,應先有塔后有槐。故“唐塔唐槐”之說較為有理。
近期有人說:“唐塔宋塔形制、風格迥異”,“唐朝以后的五代時期戰(zhàn)亂不斷,這一時期塔的形狀從千篇一律的方形過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……而梁村塔系八角形、有基座,顯然不是唐塔”。該結論有?陀^。早在隋、唐之前的北魏時創(chuàng)建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就是平面八角形,有基座;山東歷城的九頂塔平面八角形、長清靈巖寺辟支塔八角形有基座、平陰多佛塔八角形有基座、無棣海豐塔八角形均是唐塔不是宋塔;大雁塔、小雁塔、大理三塔都有基座,都是唐塔不是宋塔;高唐的大覺寺塔八角形,有雕刻有彩繪,是唐塔不是宋塔;濟南東郊龍洞景區(qū)報恩塔平面方形卻是北宋政和六年創(chuàng)建?梢娞扑皇“千篇一律”的方形,八角形也不是宋塔的專利;谔扑嗡卸疾簧僖?梢娞扑c宋塔的形制、風格并不“迥異”,也便不能作為區(qū)分唐塔與宋塔的標準,只有創(chuàng)建時間才是唯一的標準。
梁村塔是宋塔的理由很難服眾,是唐塔的證據(jù)也略顯單薄,因此才有唐塔、宋塔兩說并存。我們誠心地希望大家攜起手來,共同努力,在尋覓中探討,在論辯中統(tǒng)一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、科學的進步、研究手段的更新,最后定能找到早期文字或?qū)嵨锏蔫F的證據(jù),給高唐這張歷史文化名片的誕辰一個判定性的驗證結論。(鄭寬亭 侯立中 彭樹民)